<em id="pazww"><acronym id="pazww"></acronym></em>

    1. <button id="pazww"><object id="pazww"><input id="pazww"></input></object></button>

      1. <th id="pazww"></th>
        一次尷尬的河南漯河行
        發布日期:2022-04-06 15:30   來源:米脂縣人民政府網站   作者:李保林   發布機構:米脂縣人民政府  【字體: 】     瀏覽次數:


            幼時,偶爾回老家小桑坪,途經鄰村,遇橋頭閑散人聚集之處,有年長者呼余為,李按家后代,因為當時受左的影響,父輩們從未談及祖先的往事,甚至于早已過世的爺爺名字都不知道,搞笑地是給我老爺立碑時,全村無一人能知其名。記得七十你代初,同宿舍同事,不知通過何關系借到黃本米脂縣志,竟藏在被子內打手電偷閱,在當時來說也是不可為之而為之。所以對李按這個名詞無從知曉,也是情有可原。再往后滄海桑田,時過境遷,仿佛過眼云煙,不復記矣!改革開放后,人們被階級斗爭、資產階級劃線、以及破四舊等數十年的極左思潮壓抑得以釋放,逐步知道我的祖先曾經為官,可無詳細資料可供了解,說老實話,也有不甚關心之意,直到一九九二年《米脂縣志》刊印,方知我祖上曾出過兩位進士,其中李振聲是明湖廣巡按,李蘊華在晚清曾擔任多處州官,但與我輩遠近關系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二〇〇九年后,始料未及,我村民國初續修的家譜孤本尚存的消息不脛而走﹝米脂一有心人保管轉我村﹞,有幸傳閱,方知祖先的歷史和族人之間的關系、輩次以及我老爺的名諱,并知道我們這一支人,明以前老譜尚有,從清雍正六年至民國初修譜三次,最后一次修譜距今已有近百年之久,條件許可,完全可以再續一次。但當時已辭去工作,在新崗位身兼數職,繁忙而沉重的工作也不容你有非分之想。二〇一三年退休后,二弟萬林語,吾族至李健侯修譜已近百年,為防人事湮滅,文獻凋零,計劃續修家譜。此后除民國版《李氏宗譜》外,先后廣收鄭廉《豫變記略》、談遷《國榷》等史籍、多版本米脂縣志、《河南通志》、《陜西通志》、《開封府志》、《鐘祥縣志》、郾城多個版本縣志等關于李振聲的記載和敘說,特別是找到孤本《明鄉賢特授周府宗學教授實庭李公從祀詩;巡按湖廣監軍御史華嶙李公表忠錄合刊》和保存在日本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明崇禎十二年《郾城縣志》等珍貴的歷史資料,單從收資來講,較民國《李氏宗譜》應該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然,這歸功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雖然收資頗豐,但續家譜也是百年大計。所以動筆前萌生去李振聲曾經任職的河南郾城縣(今河南漯河市)碰碰運氣,是否能収到更有價值的資料,因為李振聲在任郾城五年,除身先士卒,血戰流寇土賊外,利用短時寧日,首捐俸為倡,先后建郾人為之保障數百年的石磙城、學宮、城隍廟、魁星樓、兩處關帝廟、縣署、續修縣志等建設性工作。為郾城人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應該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事,故滿懷信心,期待漯河之行,以圖找到更有價值的資料。

            二〇一五年四月十七日,偕同二弟萬林直奔郾城,以前也去過河南洛陽、焦作、鄭州、新鄉等地,為方便調研每次皆帶車而行。此行是首次乘坐高鐵,一路上風馳電掣,不由的感嘆,當年振聲祖經數千里之遙,歷時兩三個月的赴任路程,現在僅用兩三個小時,不得不承認科學技術的偉大。透過車窗,眼望逐漸遠去廣袤的豫中平原,沃野千里,成片綠油油的麥田一望無際?;叵肜钭猿僧斈暝旆雌鹆x,為何立足于河南發展壯大?還是中州沃野千里最起碼能養得起百萬之眾,是河南之地也。振聲祖初蒞郾城,練鄉兵數千之眾,得天厚載,皆離不開汝南沃土,可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滄桑歲月,繼振聲祖之后,其后人恐怕我弟兄二人腳踏郾地應該是第一批次步先人之足跡。幸好之前,與漯河本地歷史學者閆占孝(市黨校教授)有聯系,雖然未曾某面,但對方很友好熱情并又介紹當地學者劉西淼、劉碧瑩(市黨校教授及老師)父女二人見面,道明來意,除進行親切座談外,閆先生還帶我們游文字的鼻祖許慎博物館、民族英雄楊再興遇難之地“小商橋”等歷史景點。郾城乃故稱“郾子國”,至秦始置名為“郾縣”,隋改為“郾城縣”,縣城南北沙、澧二河環繞,可謂歷史悠久,物寶天華,人杰地靈。歷史上包茅問罪、鵝鳴之滅蔡、昆陽之中興、兀術之敗北,皆發生在此。當年桅帆林立,每到夜晚魚燈閃閃的漯灣河,現在已開發成人們休閑鍛煉的地方,兩岸綠樹成蔭,百花疊放,亭臺樓閣在樹叢中時隱時現,河水清澈透底,碧波蕩漾,還有人擊水于河中。與李振聲在任時,“南北盜寇多,到處村煙絕?!钡膽馉巿鼍疤鞙Y之別。如果不是戰爭年代的影響,當年在此地任職生活,與塞北可謂是兩重天。正因為沙、澧二河使郾城歷史上水運發達,商賈如云,尤其是漯灣河碼頭的興盛,所以解放后郾城改名為漯河市。當然我們最關心的是征集李振聲的資料,劉先生僅提供了模糊不清而殘缺的順治十六年《郾城縣志》有關李振聲記載的復印件,雖收效甚微,但十分感謝劉先生的熱情好客。同時將中國學者從日本拷回漯河尚缺的明崇禎十二年《郾城縣志》電子版分別提供當地有關學者。另外,獲得了一個重要信息,郾城區正在編志,說不定相關編纂人員可能掌握我們需要的資料。這如同打了一劑強心針,心中暗喜,真不枉此行。但樂極生悲,縣志編纂人員到很熱情,當看到即將刊印的文稿后,心里百感交集,如同打翻了五味雜瓶一樣,一股苦澀的味道直往上涌,萬般難受。其提供的資料記載:“李振聲在明崇禎十二年,新修磚城用石磙鋪底,先說一斤小米換一斤石料,收料時用碗口粗的秤桿,秤砣比石磙還重,最后石磙稱的還沒一斤重,送料人又敢怒不敢言,在李振聲的欺騙下,許多人為此而破產或家破人亡,還有博物館至今保存有李振聲當年欺騙百姓的石秤砣為物證;李振聲是“李紅眼”,殺人如麻,見錢眼開;李振聲是皇親國戚,其母是崇禎皇帝的奶媽,包括修城也是走后門而批,崇禎十二年冬,郾城新修石磙城竣工后,振聲偕其母視察,其母說城修的不錯,就是少四個鐵環,不然就可以抬回去等等?!币挥[文檔,當時萬念俱灰,尷尬的與縣志編纂人員寒暄了幾句,狼狽地回到賓館,倒頭便睡,一夜無話,第二天早晨退房打道回府,當走出賓館,仍然沮喪彷徨,感到就這樣一走了之,似乎有點不甘心,我與二弟萬林相商再去區府當面請教縣志編纂人員,其已定稿的關于李振聲的負面記載資料來源何處,否則回去也是一塊心病,無法面對族中父老鄉親。故又找縣志主編詢問,為了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沖撞,首先客氣語:“自古以來廉吏清官、欺壓魚肉百姓的貪官皆有,況李振聲已是幾百年前的陳史,我們雖然是其后人,真正如貴縣志所記李振聲的諸多問題是事實,我們也不回避,再詢的目的,主要想了解貴縣志記李振聲問題的資料依據來源?”殊不知主編不假思索答復:“皆依據傳說”。我頓時面有慍色,問:“在縣志中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只憑傳說是否妥當?”主編不加思索反問“難道你們有證據嗎?”剛好二弟萬林隨身帶有資料,其中有崇禎十二年三月,以李振聲擢升戶部主事,誥封其父的皇帝敕及順治八年原邯鄲知縣孫必達等撰“李振聲墓字銘”和“李公別傳”等資料。故當面執疑,一、郾城修磚城是在崇禎十二年春始,彼時李振聲明廷的調函已出,難道李振聲一個已調走高升的人,為郾城百姓的安危,不辭勞苦帶頭捐俸新修磚城,再反過來為修城肯害百姓,有這個道理嗎?二、李振聲的生母,順治初墓志及傳記分別記載李振聲十一歲前,早已去世,此時崇禎帝還未出生,何談是崇禎帝的奶媽?況李振聲的繼母也在其及為諸生,試取高等即明天啟四年之前早已過世,李振聲茹素三年。崇禎十二年振聲再隨其母登城視察,明顯是杜撰而已。主編頓時無語,還好,其提出要考我們所提供資料的電子版并語:“給你們一定的時限,提供書面材料,因為我們上級確定的刊印出版時間有限,如果到時不能提供,我們就按原稿出版了?!彼圆庞小蛾P于河南漯灣河流傳明郾城知縣李振聲若干問題的澄清》一文的由來。常言道:“天道人心不可沒”,在此關鍵時刻,仿佛李振聲在冥中有靈,漯河市郾城區文旅局局長趙永勝發表了《郾城知縣李振聲和他的石磙城》一文,破解了所謂在漯河博物館保存有李振聲當年收石料欺騙百姓的石秤砣為證據的謎團,其中記載:“所謂李振聲當年騙人的石秤砣,經省上專家鑒定為清近代碼頭用品?!边@可以說對取證工作猶如雪中送炭。盡管證據確鑿,也不敢有任何輕視和懈怠,畢竟是相當于打一場文字官司,為了保險起見,專門請時任陜西省檔案局王建林局長修改校審回復漯河區志辦的文稿,所以在這里深表謝意。當漯河縣志辦的相關人員接到我們的申訴文稿后,隨即表示縣志中關于李振聲的不適之詞,全部去而不記,最后,這一相當于曠世“文字官司”,終于圓滿了結,使李振聲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萬事皆事出有因,當時因手頭資料有限,隨著研究探討的不斷深入,才知為何漯河民間會流傳李振聲的流言蜚語。郾城從清代至民國纂修縣志四次,清順治十六年荊其敦《郾城縣志》、乾隆十年趙作霖《郾城縣志》、民國陳金臺《郾城縣記》均記載:李振聲為“偉人和能吏”,在郾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并有當朝狀元劉理順撰寫李振聲的功德碑,豎立在裴城鎮為李振聲建得祠堂中。足見一個地方官員,能獲此殊榮,死而無憾。唯獨在乾隆十九年,縣令傅豫纂修《郾城縣志》中,以所謂的“武功記傳論”,百般詆毀李振聲的功績,把李振聲說的一無四處,因篇幅有限,具體詳見《關于清乾隆郾城知縣傅豫纂修縣志詬病李振聲的若干問題的考辨》一文,這里只能簡單列舉傅豫詬病李振聲幾個荒唐可笑問題,舉例一、李振聲是以打仗殺賊勇而有名,崇禎十年十月,李振聲在郾城漯灣河乘義軍半渡突襲過天星等部,取得大捷。傅豫以《明史》記,彼時過天星隨李自成入蜀,因此斷言此役是李振聲打假仗而邀功。殊不知陜北農民起義軍有兩個同名號過天星首領分別征戰在豫、楚。當然明代軍功上報也有一套規定,故有記載開封府的現場調查報告、本省撫按和時任兵部尚書的題敘,以及皇帝為此而頒發的旨,都可以相互印證,所以傅豫臆斷李振聲打假仗似乎不僅僅是為姓氏名號所誤?其二、河南舞陽九曲盤踞以楊四為首土賊數萬眾,為非作歹幾十年,方圓幾百里盡受殘毒,官軍也奈何不了,李振聲奉命與官軍聯合剿楊四,將楊四焚殺在陳三宰樓,并將楊四及其幫兇懸首示眾于郾城。河南巡按是本役的組織者和唯一向上報功的第一責任人,為此巡按為李振聲題敘請功,皇帝頒旨李振聲加俸一級。應該說李振聲焚殺楊四之功鐵定,不期百年之后,傅豫破天荒提出“李振聲是惡尸搶功”,但無具體考證內容,僅憑一枝“判官筆”定生死。其三、李自成崇禎十六年占領湖北大部分州縣,李振聲臨危受命湖廣巡按,在承天兵敗被俘,李自成以同宗兄弟相稱,擬任振聲為兵政府侍郎一職,李振聲不為所動,被李自成羈押在襄陽檀溪寺。傅豫以李自成派人發顯陵殿堂中木料,在襄陽建造宮殿。在拆發過程,大聲起山谷,如雷震而止。傅豫竟歸罪于“李振聲之心跡志量在賊中亦為極劣而謂?!鼻罢吆苊黠@是文人杜撰,至于發顯陵歷史上皆記載:“青天監博士楊永裕投降李自成后,自詡有異能,能佐自成取天下,請發獻王梓宮?!迸c李振聲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傅豫荒唐地記在振聲頭上,并斷言振聲人格極劣。如果道聽途說,傳聞異詞而誤,尚可理解,傅豫以此臆斷李振聲的人品,這恐怕就心懷不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政治迫害有關。當然傅豫諸如此類荒唐可笑詬病李振聲問題還有,這里再不能一一贅述。

        是可忍孰不可忍,郾人在民國《郾城縣記》記載:“傅豫痛詆李振聲嚴重失實……豫好持論往往不衷于理者”、“傅豫以馳騁文辭自喜是,不免臆氣用事”、“關于考證(指對李振聲的誣陷)雖不免有所抵牾”。朱熹曰:“理就是人性”,當一個人的扭曲的心靈得不到矯正,何談人性。一個地方官員好壞,當地人最有發言權。盡管傅豫不擇手段涂鴉李振聲,殊不知在傅豫纂修《郾城縣志》跋中記載,傅豫詬病李振聲的長篇大論是其“一人所為”,“一夜成文”,傅豫還沾沾自喜,不知其意。撰寫傅志跋的人留此伏筆,無非是想證明傅豫迫害早已去世的李振聲,是一夜成稿,與己無關,只是屈于這位父母官的淫威而已。評價論述一個歷史人物,涉及面廣,需要收集翻閱許多史料是一個非常謹慎認真的事,就是放在今天高科技信息時代,無一月半載,恐怕難以成文,況傅豫羅列李振聲的問題之多,“一夜成稿”足見其任性、輕率、鹵莽無可解免。

            通過以上所述,雖然傅豫詬病李振聲皆臆斷臆測,甚至于捏造誣陷,我們知道雪中埋不住死人,但對不了解歷史真相的后人來說,對李振聲的了解評價就迷惑不解,人言可畏,對李振聲的負面影響可以說“差若毫厘,謬以千里”,所以漯河關于李振聲的流言蜚語皆來源于此,我們說史實是客觀實際的存在,不容人的意志所能轉移改變,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可以褒貶不一,但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故撰寫《關于清乾隆郾城知縣傅豫纂修縣志詬病李振聲的若干問題的考辨》,以還原歷史真相,辨是非、揚正氣,以史為鑒,還李振聲一個清白。當然最有發言權的還是漯河人,繼民國陳金臺編纂《郾城縣記》駁斥傅豫痛詆李振聲嚴重失實之后,近幾年漯河歷史學者趙永勝、高萌在學報上相繼發表論文《明代郾城石磙城及知縣李振聲》、《李振聲爭議的討論》、《郾城知縣李振聲和他的石磙城》數篇,《漯河日報》刊載余飛撰《石磙城與大鬧雷音寺》、由當地政協刊物《郾城文史資料》第二十三期,原檔案局局長常志剛《李振聲傳說考辨》等,用事實、舉證批駁傅豫詬病李振聲的相關問題及流言蜚語,并高度贊揚李振聲是一個廉潔奉公,恪盡職守,勇于擔當,值得懷念的好官,郾人永不能忘其為郾所做的貢獻云云。特別是最近將李振聲與歷史上與郾城相關的中唐名將李光顏、韓愈、杜甫、蘇軾、蘇過等偉人同展板并列,說明郾人歷來就有飲水思源,有恩必報,弘揚正能量得優良傳統。雖然河南漯河之行,未能如愿搜集到關于李振聲新的資料,歪打正著,避免了又一次人為制造的未遂冤案,也不虛此行。

        【責任編輯】張巧霞
        分享給好友閱讀: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下载

          <em id="pazww"><acronym id="pazww"></acronym></em>

          1. <button id="pazww"><object id="pazww"><input id="pazww"></input></object></button>

            1. <th id="pazww"></th>